諶貽琴
2025年11月18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我們要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社會民生領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要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黨治國理政全部工作之中,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工作離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三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強調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四是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強調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保持歷史耐心、進行不懈努力。五是在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強調民生連著內需、連著發展。要全面把握民生和發展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關系,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良性循環、相得益彰。要堅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六是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強調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重在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困難群眾,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十五五”時期,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上來,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方針原則、實踐要求,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切實抓好《建議》相關部署的貫徹落實,用心用情增進民生福祉。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城市住房保障體系,形成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實際行動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民生建設取得歷史性、開創性成就。一是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十四五”以來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超過12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預期控制目標,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始終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二是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1年的3.51萬元增至2024年的4.13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4︰1。三是教育普及程度持續提高,推動逐步免除學前教育保育教育費,2024年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園)率均達92%,全國2895個縣域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四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邁入新階段,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穩妥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建立並全面實施,截至2024年底,超10億人擁有基本養老保險,13.27億人擁有基本醫療保險,約4500萬低保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五是住有所居取得新進展,“十四五”期間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群眾。六是衛生健康服務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注冊護士數分別為3.61人、4.16人,2025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准提高至99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建立育兒補貼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參保覆蓋達1.9億人﹔重點疾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七是人口素質結構進一步改善,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9歲,保持每5年增長1歲的較快增長態勢,超過全球21個高收入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21年,高素質人力資源積蓄水平穩健提升。八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制定並動態調整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准,保障群眾公平享有9個領域81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持續縮小。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社會民生領域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結構性就業矛盾凸顯,新就業形態人員權益保障還需要加強﹔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需要繼續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不足﹔衛生健康體系投入保障力度有待加大,醫保基金長期保持平衡面臨壓力﹔義務教育“城擠鄉空”現象仍然存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峻,常住人口市民化仍面臨不少制約因素。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新時代新征程,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奮力推進民生福祉達到更高水平。
三、全面落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相關重點任務,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議》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建議》提出,“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完善人力資源供需匹配機制,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強化技能導向的薪酬激勵,強化擇業和用人觀念引導,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就業支持和公共服務體系,穩定和擴大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促進脫貧人口、殘疾人等穩崗就業。加大創業支持力度,打好擔保貸款、創業補貼、場地支持、稅費減免等政策“組合拳”,增強創業帶動就業效應。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人員的權益保障制度,嚴厲打擊侵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堅決糾正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建議》提出,“健全各類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初次分配機制,促進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要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准調整機制,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健全再分配制度,加強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合理調節和縮小行業、地區、城鄉、人員收入差距,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薪酬管理,加大對不合理過高收入調控力度。更好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促進和規范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暢通社會力量參與慈善的渠道,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三)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議》提出,“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要深入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穩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探索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學段教育資源,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強化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開展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擴大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建議》提出,“完善並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要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健全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保障,實行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推動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擴大失業、工傷保險覆蓋面,建立健全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優化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台和經辦管理服務,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提高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參保率。健全社會保險精算制度,繼續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健全社保基金長效籌集、統籌調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機制,發揮各類商業保險補充保障作用。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空巢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群體服務保障體系,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強化多部門協同分類救助,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建立健全基本殯葬服務制度,加強殯葬綜合監管。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
(五)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建議》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開發、融資、銷售等基礎制度。”要充分賦予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因地制宜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給。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通過新建住房、收購存量商品房等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應,滿足城鎮工薪群體和各類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實施房屋品質提升工程和物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下大氣力解決好加裝電梯、停車、充電等難題,為人民群眾打造高品質居住生活空間。加快建立房屋安全體檢制度、房屋安全管理資金制度和房屋質量安全保險制度,強化房屋安全保障。
(六)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建議》提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健康促進政策制度體系”。要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基本醫療服務均質化、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區域均衡化,提升健康中國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質效,實施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合理膳食行動和國民營養計劃,加強健康體重管理。著力強化公共衛生能力,持續推進省、市、縣級疾控機構達標賦能建設,完善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提高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推動建設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持續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促進中西醫結合。
(七)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人口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建議》提出,“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要加快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倡導積極婚育觀,優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勵措施,有效降低家庭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保險制度,落實生育休假制度,更加充分提振生育意願,保持適度生育率和人口規模。構建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健康預期壽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機制,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完善城鄉養老服務網絡,加強公共設施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發展醫育、醫養結合服務,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體系,擴大康復護理、安寧療護服務供給。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優化就業、社保等方面年齡限制政策,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
(八)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建議》提出,“推動更多公共服務向基層下沉、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健全與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資源配置機制”。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進一步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動態調整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准,促進區域間服務標准銜接。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強縣域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統籌,完善投入保障長效機制。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優化公共服務領域事業單位結構布局,全面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發揮社會力量作用擴大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需求。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8日 06 版)
| 相關專題 |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